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起草說明
更新時間: 2025-03-26     瀏覽次數:     文章來源: 震害防御處      【 打印 】【 關閉

一、工作簡況

(一)立項情況

按照《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關于征集2024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地震防災減災中心完成了《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項目建議和草案起草工作,根據《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關于下達2024年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內市監標準字〔2024〕374號),《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地方標準制訂已通過立項審查。

(二)提出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三)歸口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四)起草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鄂爾多斯市地震局、遼寧大學信息學院、鄂爾多斯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港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開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內蒙古伊泰廣聯煤化有限責任公司。

二、制定標準的目的和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省份之一。其中,煤炭資源總量約達7200多億噸,位居全國首位,年開采量達10億噸,占全國煤炭年總產量的1/4。然而礦藏開采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伴隨著重大社會安全風險。如因煤礦開采引發瓦斯爆炸、礦山地震、透水事故、采空區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不僅威脅著礦山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而且給礦山生產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統計,我區每年約發生15起煤礦安全生產事故,近年有多起典型事例,如2016年赤峰市寶馬礦業瓦斯爆炸和2023年新井礦業坍塌,均造成人員傷亡,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為了有效監測開采區煤層應力釋放(頂板坍塌)過程,需要識別和記錄礦區微小震動事件。然而,當前內蒙古地震監測臺網的平均監測能力僅為ML2.5,尚難以精準監測煤礦開采中的微小地震事件。因此,為實時監測煤礦開采區域更加完備的地震活動,開展構造地震和誘發地震次生災害的預防研究工作,亟需建設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提升微震監測能力,對礦山地質災害定位,礦山安全信息化、加強礦區安全管理,預防嚴重地震次生災害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家和自治區尚未出臺關于煤礦地震監測臺網建設、運行和管理方面的管理規定和技術標準。因此,為滿足內蒙古自治區煤礦地震監測的緊迫需求,確保煤礦開采的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露天煤礦安全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井工煤礦安全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勢在必行。該要求將為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提供技術指導和理論依據,推動地震監測水平的提升,為安全生產提供及時科學的決策依據,為減輕地質災害,保障安全生產和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標準制定后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規范自治區范圍內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建設、運行與管理。規范監測設備的安裝和數據采集要求,提高地震監測的精度和能力,確保及時捕捉和記錄煤礦區域的地震活動;規范煤礦地震監測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標準性和可比性。

2、為保障煤礦安全生產,提升災害防治和應急響應能力提供有力支撐。實時監測微小地震活動,綜合分析預警潛在危險,確保煤礦生產的安全穩定運行,保護礦工的生命和煤礦的財產安全。提供標準化的數據和監測結果,針對煤礦區域的地震災害防治和應急響應措施,為其提供技術支撐,有效減輕地震災害影響。

3、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支持自治區發展規劃和防震減災對策,落實“五大任務”。科學標準化的監測數據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進而推動煤礦地震相關研究發展和技術進步。同時也為內蒙古自治區煤礦區域的發展規劃和防震減災對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助力區域經濟的安全穩定發展,為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提供保障。

4、推動煤礦企業與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統一有效的協作配合機制。高質量的礦震監測數據有利于分析研判大能量級別礦震的發震機理機制,探索嘗試煤礦在災害性礦震發生前形成預測意見,在災害性礦震發生后形成統一的報備機制,及時報送上級行政管理部門,同時也有助于行政主管部門在進行煤礦安全作業生產檢查與大能量礦震事件信息核查時有據可依,在我區形成統一的礦震危險性審查與評估機制。

5、建立健全自治區各防災減災單位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露天煤礦與井工煤礦的安全風險預警預報,實現地震、極端災害天氣、地質災害、衛星圖像等監測信息共享互通。

三、征求意見情況

草案編制后,對標準(草案)第一輪征求了來自7家單位的25位地震系統行業內、外專家學者、自治區煤礦監察與監管單位的意見,共收到專家修改意見79條,其中61條已采納并修改,18條未采納。第二輪征求意見主要在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地震系統、自治區煤礦監察、監管單位與煤礦生產企業開展,該階段共匯總和處理意見108條,其中采納61條,部分采納24條,不采納23條。第三輪向主管部門征求了意見,反饋無修改意見。草案編寫人每一輪按照相關修改意見對標準文本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于2024年10月16日形成《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送審稿)》。

四、制定標準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

(一)制定標準的原則和依據

1、標準化原則

本標準的制定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地方標準制定工作規范》(DB14/T1665-2018)、《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 1.1-2020)的要求進行。

2、適用性原則

本次標準編寫充分考慮了煤礦地震監測臺網與內蒙古自治區地方經濟建設的接軌,既保持技術上先進性、合理性,同時兼顧新形勢下煤礦地震實時監測與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注重可操作性的需求。

(二)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與《內蒙古自治區防震減災條例》的指導下,貫徹落實國務院頒發的《煤礦安全生產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露天煤礦安全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井工煤礦安全管理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主要參照的現行標準有:

1. GB 17740-2017 地震震級的規定

2. GB/T 19531.1-2004 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 第1部分:測震

3. GB/T 25217.4-2019 沖擊地壓測定、監測與防治方法 第4部分:微震監測方法

4.GB/T 31077-2014 水庫地震監測技術要求

5. GB 3836.1-2010 爆炸性環境 第1部分:設備 通用要求

6. GB 3836.2-2010 爆炸性環境 第2部分:由隔爆外殼“d”保護的設備

7.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8. GB 50021-2001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9.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10. GB 5022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11. GB 50343-2012 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

12. DB/T 16-2006 地震臺站建設規范 測震臺站

13. DB/T 17-2018 地震臺站建設規范 強震動臺站

14. DB/T 22-2020 地震觀測儀器進網技術要求 地震儀

15. DB/T 66-2016 地震編目規范

16. DB23/T 3844-2024  煤礦地區地震(礦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

17. DB37/T 4294-2020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

18. DB41/T 2599-2024 煤礦地震監測站網技術規范

19. DB51/T 2245-2016 四川省專用地震監測臺網建設技術規范

20. DB/T60-2015 地震臺站建設規范 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站

當前,國家層面未出臺關于煤礦地震監測臺網建設的標準、規范、指南類的文件,而省級層面僅山東省與河南省分別出臺了地方標準《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和《煤礦地震監測站網技術規范》,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地區實際,其部分條款并不完全適用于內蒙古自治區煤礦。

五、主要條款的說明,主要技術指標、參數、試驗驗證的論述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充分考慮了自治區煤礦生產實際與現有地震監測技術的融合以及與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建設的接軌,既要保持技術上先進性、合理性,也必須兼顧適應新形勢下煤礦地震監測工作的需要,體現新的可操作性的需求。

(一)適用范圍

1、本要求適用于內蒙古自治區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與產出,以及終止運行等活動。適用的煤礦包括井工煤礦和露天煤礦,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監測區域為煤礦權屬區范圍,重點監測區域指煤礦開采引發地震事件高風險區。

2、煤礦監測臺網產出數據與相關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區內非天然地震信息服務、礦震風險評價與智慧礦山建設,也適用于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和防震減災對策。

(二)主要技術內容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正文共分為6個部分,2個附錄/附件,主要包括本標準文件的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與定義,以及煤礦監測臺網的建設、運行與維護要求等內容。

包含的主要技術內容有:

1、煤礦地震監測臺網建設條件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建設是為了防范煤礦開采區域發生嚴重礦震事件與地震次生災害,而區內有些煤礦發生礦震或沖擊地壓事故的風險極小,因此,并不是區內所有煤礦都需要建設煤礦地震監測臺網。那么如何確定哪些煤礦是本要求首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本著最大限度降低我區煤礦發生嚴重礦震事件與地震次生災害的風險,并結合區內各煤礦實際與煤礦地震活動情況,從不同角度考慮煤礦建設專用地震監測臺網的必要性,總結出對應條件,宗旨是煤礦開采區域可能發生地震動事件及可能遭受嚴重地震次生災害就應該建設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本技術要求第4條給出了具體條件。

2、煤礦地震監測臺網建設要求

合理建設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是開展礦震實時動態監測、提高礦震監測能力與定位能力的前提與保證,是進行礦震風險評價、指導煤礦安全生產的依據。本技術要求第5條給出了煤礦監測臺網的設計、監測站觀測場地勘選、監測站建設與煤礦地震監測臺網中心的具體要求。

3、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監測能力

煤礦地震監測臺網建成后,進行臺網監測能力估算是評價臺網地震監測能力的首要工作。本技術要求以各監測站均勻包圍煤礦開采重點區域為設計原則,合理設計煤礦地震監測臺網布局,并依據國家標準《地震臺站觀測環境技術要求 第1部分:測震》對內蒙古地區測震臺站環境地噪聲水平的最低要求,采用近震震級ML的監測能力估算方法計算得出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監測區域的地震監測能力可優于ML1.0級。

為保證從連續觀測數據流中有效檢出地震事件,地震事件初動震相信噪比取為3,S波振幅取為P波振幅的3倍,并按照有效值的2.2倍來估算峰值,則可有效檢出地震事件的S波峰值振幅的估計值為臺站環境地噪聲水平的20倍。估算ML0.5與ML1.0地震監控范圍時,S波峰值振幅的估計值宜采用臺站環境地噪聲水平的10倍。技術要求附錄A中給出了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監測能力估算方法。同時根據臺網整體設計布局與監測站數量預估,水平位置定位精度應優于200米。

4、煤礦地震監測臺網運行與維護

有效規范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運行與維護是確保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發揮其實時動態監測能力的保障,也是保證其產出數據連續、可靠、科學的依據。本技術要求在第6部分給出了煤礦地震監測臺網的試運行、運行與維護以及終止方面的具體技術要求。


文件鏈接:DB15T 3930-2025FDIS《煤礦地震監測臺網技術要求》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All rights ? Inner Mongolia mining developmen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網站標識碼:bm53050001 主辦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80號 電話:0471-3120640 蒙ICP備09004858號 蒙公網安備 15010202150736號

掃碼進入官方微博

掃碼關注

微信公眾號

返回頂部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人体模特|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精品福利在线|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四虎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国产精品麻豆|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综合喷水| 精品久人妻去按摩店被黑人按中出| 好男人视频社区精品免费| 五月天婷婷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一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